校友简介
钱雨,安徽新华学院电子工程学院/智能制造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2届毕业生。硕士就读于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,现为第三届我校与安徽建筑大学联培硕士生。在本科期间分别获得“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讯飞组别三等奖”、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”、“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”等荣誉证书;目前累计发表SCI 论文6篇,其中论文“Apply prior feature integration to sparse object detectors”(论文链接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atcog.2024.111103)被SCI国际顶级期刊《Pattern Recognition》收录,钱雨为第一作者,我校王琦进教授为通讯作者;并担任过SCI国际知名期刊<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>,<Scientific Reports>,<Cognitive Computation>的审稿人。
本科:热爱为帆,初探科研
在知识的海洋中,每一位引路人都是人生航程中不可磨灭的指路明灯。对于本科时期的钱雨而言,王琦进教授便是他指明道路的明灯。
在大三时期,钱雨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有幸认识了王琦进教授。当时王教授正在担任电子工程学院/智能制造学院的院长并在安徽建筑大学担任校外兼职导师,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理论研究。钱雨回忆道:“王教授特别和蔼可亲,在初次见面的时候,王教授便和我交流了诸多图像技术理论,此番对话也成功吸引了王教授的注意,随后我便有幸在他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。”起初,王教授要求我每日研读论文,并与他分享心得、展开讨论。在他的循序渐进的引领下,我顺利完成了首篇论文的实验部分。针对论文的每一段落,我撰写修改稿后都会与王教授交流,而他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清晰的逻辑给予指导。得益于王教授的悉心教导,我不仅掌握了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的精髓,还深刻领悟到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思维方式。我也是受王教授的影响,决定报考安徽建筑大学的研究生,并选择他作为我的硕士生导师。
(右1为钱雨校友)
成功并非偶然。钱雨本科期间是一个妥妥的实干派。他的四年大学生活基本是教学区、宿舍、食堂三点一线。他回忆道:“从大三开始,除了上课,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,每天早晨八点到实验室,进行科研学习,准备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,数学建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之类的比赛。”岁月流转中,钱雨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。在本科养成的良好习惯,也助力钱雨在科研的无垠疆域中披荆斩棘,勇往直前。
“本科阶段要多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只有亲自接触,才能知道实际是怎么样的。”在实验室的时光里,钱雨不断拓宽知识边界,看文献,定方案,动手实操,感受与理论课截然不同的“代入感”,逐步确立对科研的热爱。“王教授的最大优点是乐于回答问题,会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,并且会努力挖掘出你提问问题的能力,”交流中,钱雨多次提及王教授的帮助。总的来说,在新华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,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蜕变。这四年来他最宝贵的收获有三点:第一是遇到了一批好老师。老师们的教导与积极影响,让他没有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时光,并让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;第二是对未来做好规划,无论在学校内还是在科研中,肯定了目标,提前做好规划,是成功的必要因素。第三是学会了坚持。四年的岁月大部分都被学业所占据,“灰色”的时光是对他心智与意志的磨炼,让他能够坐得住板凳,经得住外界诱惑,为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,从而最终迎接“彩色”时光的到来。
硕士:坚持为桨,静待花开
谈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钱雨十分感谢母校新华的培养,“读研用到的知识更深入,让我们有一种本科阶段的知识不够用或用处不大的感觉,但这看似用处不大的本科知识正是日后深入研究的基础。没有本科的知识积累,读研会额外多出很多困难。”而对比本科阶段,硕士课程的学习是全新的考验,谈及此,钱雨感慨颇深:“本科理论学习可能更多一些,研究生阶段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实验,需要更自律,更主动。”学习能力持续进化的同时,他的科研体验也迎来“升级”,“以前更多是听从实验室的前辈安排,汲取经验,读研以后自主性提升,思路也打开了。”
春风浩荡满目新,扬帆奋进正当时。在良师王琦进的指导下,钱雨受益匪浅,长期刻苦钻研的成果也于2024年迎来捷报,研究论文“Apply prior feature integration to sparse object detectors”被SCI国际顶级期刊《Pattern Recognition》收录,钱雨为第一作者,王琦进教授为通讯作者。
科研不是短时间高强度的冲刺,而是一场深耕自我的长途跋涉,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钱雨回忆道“科研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创新点的思考。这需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理论基础,不仅要求你具备丰富的论文阅读经验,还需要扎实的编程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科研中还需要一点运气,因为有时即使付出了大量努力,结果也可能毫无进展。比如,我曾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专注于一个创新点,试图在实验中取得突破。然而,无论如何尝试,实验结果都没有任何进展,最终不得不放弃并更换研究方向。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科研不仅需要知识和技术的积累,还需要耐心和对不确定性的接受。”
(以上为钱雨校友的科研成果)
寄语
对于自身所取得的学术成果,钱雨谦逊地表示要特别感谢一路走来对他有所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们:“不管是本科时期遇到的专业老师,还是我攻读硕士期间的导师,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治学态度,都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,不仅在学术上引领我前行,更在精神层面赋予我追求卓越、终身学习的力量,为我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最后,钱雨学长寄语学弟学妹们,勇敢跨越舒适边界,去尝试新事物,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历。“特别是在学术探索中,也要始终保持好奇心,学会批判性思考,深入探索每一个知识领域的奥秘与精彩。”温金玉认为,只要坚定信念、勇往直前,今日的每一份努力与尝试,都会成为大家未来骄傲与辉煌的坚实基石,愿勇者无畏,未来可期。